投稿方式:下载"云上当阳"进行投稿
新闻热线:0717-3239531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专栏 > “义”起评
祭祀告别塑料花,到底难在哪?

作者:尚孟琪发布时间 : 2025-04-07

又是一年清明至,慎终追远寄哀思。

扫墓祭祖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,人们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。但您是否想过:那些色彩鲜艳的塑料花,正在让青山“失色”?

祭祀塑料花,真的好用吗?

祭祀中那么多人爱买的塑料花,看似便捷,实则弊端丛生,仔细看,它真算不上好用之选。

污染难消。塑料花看似便利,实则暗藏生态危机。普通塑料的自然降解需要200-1000年,大量塑料花堆积在墓地、山林中,最终化为微塑料侵入土壤水源,威胁子孙后代的健康。

浪费惊人。据统计,年产1亿支塑料花需消耗约5000吨石油基原料,相当于500辆家用汽车一年的油耗,而这些资源投入祭祀塑料花都是“一次性”的。

隐患重重。焚烧塑料花不仅释放有毒气体,还存在不少安全隐患。2023年某地山林火灾调查显示,超三成火情由未燃尽的塑料花引发。此外,塑料花尖锐部件易划伤祭扫者,每年都有因塑料花造成的轻微伤害事故发生。

告别祭祀塑料花,究竟难在哪?

消费惯性的深层桎梏。塑料花的生产、运输、储存成本相较于鲜花等可降解祭祀用品,价格更有竞争力,占据城乡各小卖部、集市摊位的“C位”。而且很多人认为,鲜艳不易褪色、不易损坏的塑料花更能代表自己对祖先的“真心”。传统观念与现代环保需求,正在激烈碰撞。

产业转型的现实困境。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祭祀用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674.8亿元,其中,祭祀塑料花市场规模大概在50亿元。小市场吸纳的大多是小企业和小作坊,而环保替代品研发门槛高,小企业难以转型。而且塑料花销售终端在全国“星云密布”,长期以来形成的市场运行模式和产业链条很难在短期内被打散重塑。

监管体系的治理盲区。由于塑料花不只用于祭祀,还广泛用于婚庆、装饰等领域,因而政府的“禁塑令”更多是对其用途、销售,而不是对其生产的限制。难以从源头管控,政府只能将管控下沉,有限的行政力量面对数量庞大的销售终端,祭祀禁塑的难度可想而知。

环保祭祀,还有多长的路要走?

一边是根深蒂固的旧俗,一边是刻不容缓的环保需求,让思念与青山共生,笔者认为,需要政府、企业、市民齐发力!

政府引导,疏堵结合。祭祀禁塑无法“一刀切”,需要一定时间空间来循序渐进,需要一些新的探索和长期有效的努力。比如,参考海南“禁塑令”经验,对塑料花征收环境税,税收反哺环保祭品研发;又或者,将生态祭扫纳入村规民约,设立“绿色祭祀示范公墓”,对合规家庭减免墓地管理费;以及常态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活动,让环保祭扫理念更深入人心。

市场主导,因地制宜。市场的问题应该用市场的方式解决,我们可以从“699元的小米智能手机整治山寨机市场”的案例中得到一些启示。在乡镇扶持专业祭祀用品生产企业,鼓励村民成立合作经济组织,规范生产、销售环保祭祀用品,祭祀塑料花“天女散花”乱象可以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。同时,还可因地制宜推出替代产品,在有鲜花产业的地区推进鲜花祭扫,在对新事物接受度高的地区创新祭祀形式,给不同人群更多形式选择。

文化重塑,共同行动。移风易俗需要润物无声的引导。祭祀禁塑的政策和倡议最终落地,需要每一位群众支持。祭祀的核心是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,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形式载体下的内容,自觉摒弃陈旧、不环保的祭祀观念,形成绿色、文明、简约祭祀新风尚。插根柳条、培把新土,让祖先见证“生命生长”;擦亮墓碑、诵读家书,纸短情长更显真心。

告别塑料花不是否定祭祀文化,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。当江西赣州的客家祠堂开始用全息投影展示族谱;陕西延安的村民用苹果树枝编织祭篮;江苏徐州设置祭祀柳条免费供应点,这不仅是祭品的更替,更是文明基因的进化。

毕竟,对先人最好的告慰,莫过于留给子孙一个山明水秀的春天。

 

(尚孟琪 玉阳街道办事处)